欢迎访问爱诗意网!
欢迎访问爱诗意网!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今长兴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表字泽,京兆杜陵县人。韦珪先嫁隋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生有一女,入唐后被封为定襄县主。唐武德四年韦珪再嫁唐太宗李世民,生皇十子纪王李慎、皇十二女临川公主李孟姜。贞观元年,被唐太宗册立为贵妃,位列四夫人(正一品)之一。永徽元年,封纪国太妃,随纪王出藩。麟德二年去世
杨妃,生卒年不详,唐太宗四妃之一,生赵王李福,永徽元年封赵国太妃。陪葬昭陵。新旧唐书言:“杨妃生福”,故称其为杨妃。杨妃于贞观八年(634年)生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王,杨贵妃之所生也。”可知杨妃的封号最终是贵妃。
唐太宗德妃燕氏(609年-671年),墓志留白其名与字,涿郡昌平人。唐太宗为秦王时,礼聘入府,627年(贞观元年)封贤妃,644年(贞观十八年)封德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650年(永徽元年),拜为越国太妃;671年(咸亨二年)薨逝,享年63岁。陪葬昭陵。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
关盼盼,唐代名伎,徐州守帅张愔妾。白居易做客张府时与她有一宴之交,盛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张愔死后关盼盼独居徐州的燕子楼,历十五年不嫁。白居易赠有《燕子楼》诗,盼盼亦有和诗。
霍小玉,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女主角。霍小玉的母亲郑净持本是唐玄宗时霍王爷家的歌舞妓,因容貌秀美被霍王爷纳为侍妾。就在郑净持身怀六甲之时,安史之乱爆发,霍王爷战死,王府家人作鸟兽散。郑净持带着霍小玉流落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在霍小玉十六岁时,已经长得和她母亲当年一样明丽可人,通诗文、善歌舞,为了维
李娃原名李亚仙,是唐代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一位烟花女子,以重情仗义而被人们誉为义妓。她抛弃繁荣,助其所爱,更能谨守妇道,严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一个出身卑贱的妓女竟能获此殊荣,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唐时吴中名妓,本名胡瑞珍。 唐范摅 《云溪友议》卷六: 真娘者, 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于钱塘 苏小小 ,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慕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 清阎尔梅《观虎丘祭厉坛者》诗:短簿簪花傩厉鬼, 生公举箸饭真娘。 沉砺《虎丘吊阖闾》诗: 真娘声价艳千秋,多少新诗咏虎丘 。
戴至德(?~679年)唐朝大臣,字行之,一字碧护,相州安阳人 ,戴胄继子。初任江山令、潭州刺史。乾封中,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后改户部尚书、检校太子左庶子、太子宾客,累官至尚书右仆射,袭封道国公。阅十数年,父子继为宰相,世诧其荣。仪凤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予谥曰恭。
杜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考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贞观年间,杜正伦历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因漏泄禁中语,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
范履冰(?—689)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进士,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学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曌改中书
封德彝(568年-627年),名伦,字德彝,以字行,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孙,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绣之子。封德彝出身于渤海封氏,早年曾为杨素幕僚,后负责督建仁寿宫,升任内史舍人。隋炀帝年间,封德彝受到虞世基倚重,使得朝政逐渐败坏。江都之变后,又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
傅游艺(?-691),唐武后朝同平章事。天授元年二年(690-691)在职。卫州汲(今河南卫辉市)人。载初初,由合官主簿迁左补阙。武后夺政,他即上书诡说符瑞,劝武后当革姓以明受命,武后悦,迁给事中。阅三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凤阁侍郎。武后乃黜唐称周,废唐宗庙,自称皇帝,赐他姓武氏。因其升迁迅速,
高季辅(596年-654年),名冯,字季辅,以字行,德州蓚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高季辅出身于渤海高氏,早年曾参加农民起义,归唐后历任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吏部侍郎,多次指陈时政,得到唐太宗的称赞。高季辅是唐高宗的东宫属官,多次辅佐高宗监国,在高宗继位后被拜为宰相
高智周(602---683年),常州晋陵人。少好学,举进士。初补越王府参军。迁费县令,与丞尉均分俸钱,政化大行。人吏刻石颂其美。寻授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三迁兰台大夫,以儒学为东宫侍读。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请假归葬父母,因称疾去职。俄起为寿州刺史,为政宽厚。每行部,必先召
韩瑗(606年-659年),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韩仲良之子。韩瑗出身于南阳韩氏,历任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袭封颍川县公。他在废后之争时,支持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引起武则天的嫉恨。显庆二年(657年),韩瑗被诬陷谋反,贬为振州刺史。显庆四年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
桓彦范(653年-706年),字士则,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唐朝宰相。桓彦范早年曾历任司卫寺主簿、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司刑寺少卿,后与敬晖、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侍中。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扶阳郡王。神龙二年(706年),武三思以五
卢承庆(595—670),字子馀,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郡)人,封范阳定公。卢思道孙,卢赤松子。唐朝大臣,唐高宗年间任宰相。卒年76。配范氏,生二子:长子景祚,次子景裕。成语“宠辱不惊”讲得就是他的故事。
欧阳通(公元625~公元691)唐代大臣、书法家。字通师,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
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朝宰相。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洗马裴,以明经及第,历任濮州司仓、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侍中。唐中宗继位后,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684年(光宅元年),裴炎支持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唐睿宗,封河东县侯,不久因反对立武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