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诗意网!
欢迎访问爱诗意网!
沈劲(jìng)(?—365年),字世坚,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东晋将领。沈劲少年便有志向和节操,父亲沈充在东晋初年被属下吴儒所杀,长大后为父报仇,将吴氏家族灭门。朝廷先后下诏让桓温、王胡之赴前线洛阳,担任司州刺史,但却无人愿意去赴任,王胡之向朝廷推荐了沈劲。朝廷同意让沈劲赴任带领他招募的千人前
沈充(?-约324年),字士居,吴兴武康人,晋代官员。出身于吴兴沈氏豪族,少习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深得王敦器重,荐为参军,任宣城内史。敦有不臣之心,充讽谏不从。太宁二年(320年),王敦阴谋篡位,约沈充共同起兵,敦兄王含亦催促沈充会师。明帝将伐敦,遣其乡人沈祯谕充劝阻,许以为司空。沈充拒绝,率部
山简 (253年—312年6月6日),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晋时期名士,司徒山涛第五子。山简性格温润典雅,年轻时与嵇绍、刘漠、杨淮齐名。最初担任太子舍人,历任太子庶子、黄门郎、青州刺史、侍中、吏部尚书、镇西将军、尚书左仆射等职。曾向晋怀帝建议广招贤才。309年(永嘉三年),山简出任征
僧肇(384~414),中国东晋僧人。俗姓张,为鸠摩罗什弟子,被罗什誉为“中华解空第一人”。据《高僧传》卷六 ,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崇信老庄,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出家从鸠摩罗什门下。擅长般若学,曾和道融等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人称解空第一;虽然他极力摆脱以往老庄对佛学的影响,然而其思想仍
冉智 (?—354年),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幼子,冉魏太子,母亲皇后董氏。公元350年,冉闵称帝,立冉智为太子。在其父领兵征战时坐镇邺城。廉台之战后,前燕攻破邺城,冉智与其母董太后都被俘,被前燕封为海宾侯,不久旧臣欲拥其复位,失败后冉智等人皆被处死。
麹允(?―316年),凉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将领。永嘉五年(311年),汉赵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阎鼎等立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阎鼎总理百官。麹允时任安夷护军、始平太守,心中妒忌阎鼎的功劳,恰逢阎鼎杀死京兆太守梁综,麹允便与梁综之弟冯翊太守梁纬等攻打阎鼎,阎鼎逃走。永嘉六年(312年
秦秀(生卒年不详),字玄良,新兴云中人。父亲秦朗,是曹魏骁骑将军。秦秀在咸宁年间担任博士,以忠诚、正直而闻名。当时太傅何曾去世,由秦秀等人议定谥号,上书批评何曾,并认为应该谥缪丑,武帝不许,才作罢。在伐吴时,太尉贾充任大都督,秦秀认为充不能胜任此职,及孙皓降于王濬,充未之知,认为吴国还不可平,抗表请
乞伏司繁(?—376年),陇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乞伏部首领,前任首领乞伏傉大寒之子,西秦君主乞伏国仁、乞伏乾归的父亲。在其父乞伏傉大寒死后,继任部落首领之位,将部落迁居度坚山(今甘肃靖远西)。建元七年(371年),前秦派兵攻打乞伏司繁,乞伏司繁兵败投降前秦,前秦天王苻坚封其为南单于。建元九年
潘茂名(290年—371年),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今广东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
潘尼(约250~约311年),字正叔,荥阳中牟人(在今河南城关镇大潘庄),西晋文学家。祖父潘勖,中国古老汉东海相。父亲潘满,平原内史。潘岳之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并称“两潘”。潘尼生情稳静恬淡,不与人争利,安心研读,专志著述。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中牟县大潘庄。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岳二十岁,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十余岁出
夏原吉(1367~1430年),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明初重臣。祖籍德兴,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与蹇义并称于世。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司空裴秀的堂弟,出身著名世家大族河东裴氏,裴楷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最初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任相国掾,迁任尚书郎。后任定科郎,与贾充等共同制定《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骃(Yīn),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南朝史学家,“史学三裴”之一。裴松之之子,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参军,以注解史书著称于世。其著作《史记集解》是不朽的史学著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司马遵(374-408),字茂远,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宗室,晋元帝司马睿之孙,武陵威王司马晞第三子,晋孝武帝司马曜从兄。381年,司马晞卒于新安,晋孝武帝下诏追封新宁郡王。385年,年仅12岁的司马遵袭封新宁郡王。太元十二年(387年),孝武帝追复司马晞封爵武陵王,以司马遵袭爵。官至太保。
乞伏干归(?-412年),又名乞伏乾归,陇西鲜卑人,西秦烈祖乞伏国仁之弟,十六国时期西秦国君主。388年-400年、409年-412年在位。乞伏国仁死后,乞伏干归被推举为主,改年号为太初,迁都金城。前秦苻登先后封他为河南王,金城王,西秦王。后投降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又归降后秦,409年复称王,改年号
索綝(?-316年),字巨秀,敦煌人。西晋大臣,后将军索靖之子,曾迎晋愍帝入关中并助其登位为帝,且掌握朝中权力。晋愍帝被俘后与其一同到汉赵都城平阳,被刘聪以不忠所处死。
苏蕙,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是始平(今陕西武功县)人,善属文。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
孙绰(314—371),字兴公,东晋玄言诗人。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为廷尉卿,领著作。少以文才称,温、王、郄、庾诸君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尤工书法,张怀瓘书估列入第四等。卒年五十八。《晋书本传、法书要录》。曾任临海章安令,在任时写过著名的《天台山赋》。其善书博学,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
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巧降及时雨。因经常手持荷花,是故雅称:“何仙姑”。相传,何仙姑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位列八仙。
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有说法称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韩湘。据学者考证由于韩愈排斥佛老而不惜死,故而佛教方面编造出大颠禅师化韩愈;而道教方面则造出了韩湘子度韩愈来抵消韩愈所带来的影响。
李恪(619-公元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六月,封长沙郡王;八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晋封汉王。次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十一年,封为吴王,安州都督。永徽元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二年,加授太子太师。四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