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诗意网!

  •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

    浏览:1547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寒热病
  •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

    浏览:1983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五邪
  •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

    浏览:883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四时气
  •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浏览:947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营卫生会
  •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

    浏览:1597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脉度
  •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

    浏览:1140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五十营
  •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

    浏览:664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营气
  • 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

    浏览:705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骨度
  •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

    浏览:1796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经筋
  •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

    浏览:1549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经水
  •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

    浏览:1720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经别
  •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

    浏览:617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
  •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

    浏览:1938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终始
  •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气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

    浏览:1621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本神
  •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在线阅读,翻译及赏析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

    浏览:970 子部 黄帝内经 灵枢 官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