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甘露寺僧舍》北宋官员曾公亮所作,将作者所见所有东西都写入其中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出身晋江曾氏,与鼎丁度奉旨编纂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武经总要》。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军事情报的保密性和传递方式,历来是领导人和军事指挥官非常重视的工作。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据有文字记录的史料记载,我国军事密码的创始人是商代的姜子牙。而到了北宋,有位官员根据中国以往的战争经验,总结了四十种军事情况,创建了军事情报的密码系统。
这位北宋的官员就是曾公亮。
曾公亮,刑部郎中曾会次子,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

在《武经总要》中,曾公亮创建了一个编制军事密码的方法,用来在战时传递军情。曾公亮在这套密码体系中,把部队行军打仗的各种术语和各种情况,设计了四十种,需要传递军事情报时,后方司令部和前线的部队将领可以用一首约定好的五言八句的律诗作为载体,五言八句的律诗正好四十个字,当然,这首诗的四十个字不能有重复的。
据说,在一次战役中,后方的司令部要前方部队固守城池,就曾经用《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传递了这一情报。
用五言律诗作为密码本,这不仅体现了曾公亮的智慧,更体现了他的文学水平。曾公亮一生所作诗文很多,但多数已经散佚,今仅存诗四首,《宿甘露僧舍》就是其中之一。
《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甘露僧舍”即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后峰;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唐文宗大和年间扩建,北宋祥符年间移建于山上。此寺俯临长江,形势险峻,风景绝佳,为著名游览胜地。历代诗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许多歌咏的篇章。曾公亮这首七绝,是诗人借宿甘露寺,晚上睡不着觉打开窗户看到滚滚的长江水,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
开头两句“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写诗人夜宿甘露寺的见闻和感受。半夜里,他感觉枕头凉沁沁的,睁眼一看,满屋子云雾缭绕,水汽迷蒙。此时,又听得床底下松涛澎湃,震耳欲聋。这云气,这松声,逐渐将他带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好像千座山峰近在眼前,万条深壑中发出悲哀的鸣声。“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实写他眼中亲见、耳中亲闻的视象和听象;“千峰近”与“万壑哀”,是由前者引发出的奇想幻觉。此刻,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
其实,前两句都是为下文写长江作铺垫。
长江如此气势磅礴,诗人怎能错过?诗人想象着江水翻天卷地的气概,想象着那银山一般拍击天穹的巨浪,不禁胸怀激荡,想要一睹长江风采,“要看”二字将诗人按捺不住的向往和兴奋直接呈现,逗出了全诗的高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两句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
这首诗的内容及其丰富,全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是却把诗人所看见的东西都写进了诗中,比如枕头、床、窗户、山峰、江等许多事物,从而使这首原本没有几个字的诗篇壮大了起来,扩大了诗人的表现力。
可谓想象瑰奇,意象飞动,境界壮阔,使这首小诗脍炙人口,直可与李白、杜甫写长江、黄河的名篇争胜。宋诗中具有此等气势的作品并不多见。仅此一诗,曾公亮在诗史上就足以千古扬名。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