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好在哪里?
想知道范仲淹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好在哪里吗?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作品原文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6。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白话译文
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创作背景
范仲淹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于本年内召任知制诰,积极支持政治改革。两人志同道合,交谊颇厚。但他们的改革举措,因受旧派阻挠和反对终归失败,词人于庆历五年被贬。本篇当是此次被贬前在京中欧阳修席上分题写成。
文学赏析
范仲淹现存词虽然只有五首,但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沉雄之《渔家傲》,也有委婉绮丽之《御街行》,而这首《剔银灯》则语同口出,充满俳谐气息。据《中吴纪闻》卷五记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作《剔银灯》,皆寓劝世之意:“而范仲淹与欧阳修相识相交并共助新政,时在庆历三年(1043)至五年(1045)间。后新政落败,范仲淹贬离京城。按此词意趣,似不可能作于庆历新政励精图治之间,或许是作于庆历五年范仲淹贬官外任之时,带有明显的牢骚意味。
所谓“劝世”即是及时行乐之意。词借咏叹历史故事表现了人生苦短、功名难恃的人生观。上阕咏史,因夜读《蜀志》而慨叹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实际上心力费尽,也都未能称霸全局。仍是三分天地各自为王。则无不为与无为,何尝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反不如当年的刘伶,游离于纷争之外,一醉泯恩仇来得逍遥痛快。
这里实际上隐喻了庆历新政期间,权豪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大肆谤毁新政,“用尽机关,徒劳心力”云云,皆是由此而发。语虽涉调侃,而意未尝不沉痛。下阕由曹、孙、刘三人跳出,纵说人生与功名的哲学关系。
范仲淹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少年痴骏,浑浑噩噩;老年尪悴,力不从心;只有中年,精力充沛,得意尽欢,但也只有匆匆数年,岂能为浮名牵绊,失去人生自由畅快之趣。纵使官至一品,禄有千金,也无法抗拒老之将至、终归于衰弱的自然规律。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