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之计

楚歌之计

|

“楚歌之计”的解释

成语拼音: [chǔ gē zhī jì]  

成语解释: 《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后因用“楚歌之计”谓攻心之术。

成语出处: 《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与数百骑走,是以兵大败。”

成语例句: 待念头散了,就好去收他,也是个‘楚歌之计’。★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

是否常用: 一般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用于用计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楚謌之計

英文翻译: Chu song's plan

成语故事: 楚歌之计的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楚歌之计”单字解释


:1.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供药用。2.痛苦:苦~。3.清晰;整齐:清~。衣冠~~。4.周朝国名(?—前223)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湖南、湖北一带。为秦所灭。5.朝代名。十国之一(907—951)。马殷建立。建都长沙,后为南唐所灭。  

:1.能唱的文辞或歌曲:诗~。民~。2.歌唱:载~载舞。  

: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1.计算:核~。共~。不~其数。数以万~。2.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等的仪器:体温~。血压~。晴雨~。3.主意;策略;计划:~策。巧~。缓兵之~。眉头一皱,~上心来。百年大~,质量第一。4.做计划;打算:设~。为加强安全~,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5.计较;考虑:不~成败。无暇~及。6.姓。  


“楚歌之计”相关成语


上一篇:楚弓遗影

下一篇:沉痼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