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

“公车上书”的解释

成语拼音: [gōng chē shàng shū]  

成语解释: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成语例句: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结构类型: 主谓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公車上書

英文翻译: On the bus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公车上书”单字解释


:1.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3.属于国际间的:~海。~制。~历。4.使公开:~布。~之于世。5.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6.公事;公务:办~。~余。因~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9.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诸~。张~。10.丈夫的父亲;公公:~婆。11.属性词。(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  

:[chē]1.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火~。汽~。马~。一辆~。2.利用轮轴旋转的机具:纺~。滑~。水~。3.指机器:开~。~间。4.车削:~圆。~螺丝钉。5.用水车取水:~水。6.转动(多指身体):~过身来。7.姓。[jū]象棋棋子的一种。  

:[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部。~游。往~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等。~级。~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卷。~次。~半年。4.旧时指皇帝:~谕。5.向上面:~缴。~升。~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山。~楼。~车。8.到;去(某个地方):~街。~工厂。他~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书。10.向前进:老张快~,投篮。见困难就~,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饭。~菜。~茶。13.添补;增加:~水。~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刺刀。~螺丝。15.涂;搽:~颜色。~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百人。~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门。考~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墙~。桌子~。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书~。课堂~。报纸~。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事实~。思想~。  

:1.写字;记录;书写:~法。大~特~。振笔直~。2.字体:楷~。隶~。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一部~。一套~。丛~。新~。古~。~店。4.书信:家~。~札。5.文件:证~。保证~。说明~。挑战~。白皮~。6.姓。  


“公车上书”造句


晚清末年,江南才子林牧岳进京赶考,适逢公车上书,无意中结识康有为等人,加入强学会,成为一名维新派人士。

十多所高学校一起指责,这就有点像清末的公车上书一般。

可是他不灰心,最后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人联名公车上书,才算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

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适逢公车上书,康有为等奏上变法之本,帝览而喜之,随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

他一生为国为民,曾参与“公车上书”,维新失败后赴马来西亚,历经艰苦卓绝的开发,开辟出“新福州”垦殖地,为家乡贫苦农民开辟生存之路,造福一方。

我想还是象康有为一般的公车上书,还是模仿孙中山愤然而起,或是另寻出路,落荒而逃。

并始终抱着上医医国的宗旨,积极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意图变法,主张救国自强,在当时的瑞安,聚集一批思想进步人士。

一、公车上书高一的上学期一过,开不开文科班,就成为一个争论焦点。

苏文进门时,刘彻正在看公车上书的那三千竹简,看了片刻,不禁发笑,继续看,又一阵发笑,之前的战事交给卫青苍紫处理,他才有心如此发笑。


“公车上书”相关成语


上一篇:光彩射人

下一篇:膏唇拭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