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而咶天

伏而咶天

|

“伏而咶天”的解释

成语拼音: [fú ér shì tiān]  

成语解释: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 荀况《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成语例句:

是否常用: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谓语,指无法达到目的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伏而而天

英文翻译: Fuerjutian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伏而咶天”单字解释


: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此起彼~。3.隐藏:潜~。~击。昼~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艰巨的任务。战~胜之。取~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不烈,清~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畏惧~退却~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再,再~三。由秋~冬。由南~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来。挺身~出。为正义~战。因公~死。视情况~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huài]喘息,气息。[shì]古同“舐”,舔。  

:1.天空:顶~立地。太阳一出满~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棚。~窗。~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过了冬至,~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第二~。三~三夜。忙了一~,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儿还早呢。6.季节:春~。冷~。三伏~。黄梅~。7.天气:阴~。~晴。~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性。~资。~足。9.自然界:~灾。人定胜~。10.姓。  


“伏而咶天”的近义词


恰得其反 背道而驰

“伏而咶天”相关成语


上一篇:附耳密谈

下一篇:飞蛾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