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

|

“匹夫之勇”的解释

成语拼音: [pǐ fū zhī yǒng]  

成语解释: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成语出处: 《国语 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成语例句: 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结构类型: 偏正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繁体字形: 匹夫之勇

英文翻译: brute courage

成语故事: 匹夫之勇的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匹夫之勇”单字解释


:1.比得上;相当;相配:~配。难与为~。2.单独:~夫。3.姓。4.用于马、骡等:两~骡子。三~马。5.用于整卷的绸或布(五十尺、一百尺不等):一~绸子。两~布。“疋”  

:[fū]1.丈夫(zhàng·fu):~妻。~妇。姐~。姑~。2.成年男子:匹~。一~守关,万~莫开。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农~。轿~。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役。拉~。5.姓。[fú]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螳螂乎?2.人称代词。他:使~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1.往:由京~沪。君将何~?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1.勇敢:~武。奋~。越战越~。智~双全。2.清朝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不在平时编制之内的兵:散兵游~。3.姓。  


“匹夫之勇”的反义词


深谋远虑

“匹夫之勇”的近义词


一人敌 一夫之勇 有勇无谋 血气之勇

“匹夫之勇”造句


若敌人稍一激你,你便恼羞成怒猛冲蛮打,是小卒之举匹夫之勇。大将绝不会为挑衅和贬抑所动。

这种时候不能逞匹夫之勇,要认真考虑一下对策。

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国难当前,让我们化匹夫之勇为无坚不摧的大力量。

临事要戒慎小心,不是光凭匹夫之勇就能解决问题。

那只是匹夫之勇,不值得我们讨论。

这件案子要团体行动,切忌匹夫之勇,弄乱了部署。

别逞匹夫之勇,多用用你的大脑吧。

非常奇怪这世上匹夫之勇非常常见,而道德上的勇气几乎没有。

而且,他的自信不仅是出于一时冲动或者匹夫之勇,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植根于哲学的源泉。


“匹夫之勇”相关成语


上一篇:被发左衽

下一篇:评功摆好